细化规定,让休假探亲不再难
文 / 解放军报 作者 / 蔡应东、向旭
近年来,部队演训任务越来越多,以往那种“围着营区转、运动场上训”的训练工作模式被打破,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野外驻训。繁重的任务中官兵休假探亲权益如何保障?驻地干部对照规定如何享受周末回家待遇?第12集团军某团不等不靠,依据相关法规研究解决干部休假探亲遇到的新问题,值得借鉴。
干部遭遇休假难
前不久,当文书从干部股取回休假本时,刚刚带完新兵的排长朱贺贺眉头舒展,当即给已经怀有身孕的妻子发去信息:“晚上回家。”
朱贺贺所在的第12集团军某团,近年来担负模拟蓝军任务,每年有一大半时间在远离营区的深山中度过。虽然是驻地干部,按照规定可以在周末回家住宿,但一年来朱贺贺回家的机会并不多。
“忙,走不开!”朱贺贺掰着指头算了算:今年3月份上山驻训后,就着手备战实弹射击和岗位练兵,一天也没闲过;6月份返营后刚休假没几天,又因为单位执行抗洪救灾任务被召回,随后海训、带新兵等工作接踵而至,连轴转下来一晃就到了年底。
“这还只是计划内的工作!”朱贺贺说,相比往年,现在上级组织的临机抽点拉动越来越频繁、各类集训考核日益增多,这些计划外的工作常常会打乱年初制定的休假计划。8月初,团里为了备战上级临机抽点,进行过多次战备拉动,原本计划休假的朱贺贺被安排为营应急处突分队指挥员,他只好收起刚填好的休假本。
近年来,不只基层干部忙得休不上假,机关干部也恨不得睡在办公室。
针对出现的新情况,该团党委意见一致:“这两年,工作要求、训练强度与日俱增,干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,组织也要多一点人文关怀,在制度规定框架内,让干部休好假。”
“休假难”的原因有哪些
随后,该团组织干部围绕“休假难”背后的原因展开讨论,绝大多数干部认为,工作训练“闲不得、慢不得、离不得”成为无法如期休假的首要原因。
“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休假探亲,担心会让连队整体成绩受影响。”榴炮三连连长李虎坦露出自己的顾虑。今年7月份,刚刚参加完院校培训的李虎被任命为三连连长。结果上任没几天,连队便奔赴抗洪一线,二十多天没日没夜的抢险刚结束,李虎又奉命参加上级组织的营连长集训、分队军官沙盘推演等任务。“最忙的还数下半年野营驻训!”李虎介绍说,当时由于指导员脱产参加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,为了保证驻训分队单主官在位,他只好暂缓休假,推迟了与新婚妻子蜜月旅行的计划。
一边是忙得走不开,另一边则是担心休假回来跟不上趟。
高炮连连长高富强有着高炮参谋的经历,可去年连队换装,新型高炮对信息技术要求更高,他以前掌握的那一套指挥操作流程基本用不上。
“去年以来,连队就铆足了劲总结新装备操作教程,为的就是要在今年的实弹射击中一显身手。”后来,实弹射击中靶机是被成功击落了,可新装备实射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却又成为高富强的心头事。结果休假没几天,高富强又提前归队带着连队逐个问题训。
“按照上级规定,干部休假探亲原则上一次性安排,可一连在家待几十天,连队工作受影响不说,回营后像体能素质、管理思路都会跟不上趟。”谈起那次提前归队的原因,高富强的解释,让其他许多干部深有同感。
原来,现行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休假探亲规定》要求,军官休假探亲原则上一次性安排,有特殊原因经过批准,可分两次休假。于是出现一些干部一休假就是一个多月不在位,遇到家属生产的干部当年还要加上30天护理假,最长则会有80多天不在位。
“休不上假影响工作热情,一次性休假太久又会影响单位建设,工作与休假的天平该如何平衡?”党委会上,团政委施毅的发问引起不少人深思。
多措并举化解休假难题
讨论中,不少干部表示,针对当前紧张的工作训练节奏,应该鼓励干部分段休假,这样既能保证干部顺利休假,也能尽量减少对单位工作的影响。也有干部建议,现在网络购票让乘车变得很方便,即使是单位有紧急任务需召回,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赶回单位,不会出现早些年接到召回命令却赶不上车的情况,所以应该简化休假审批程序……
随后,在充分考虑大家意见的基础上,这个团对照上级规定,对休假探亲作了进一步细化落实:
安排分段休假。在法规范围内,允许干部上下半年各休假一次,且每次休假时间不超过总假期的60%,以保证干部不在位时单位工作不受较大影响。
简化事假审批流程。明确营连主官和机关股长请事假时由团首长审批,其他干部请事假时则由直接首长审批后报干部股备案。同时,对于乘高铁能够在两小时内到家的干部,每年有5次机会可利用周末时间请事假离队处理家务,每次不超过两天,所用天数从年假中扣除。
保障驻地干部回家。在无特殊任务时,安排驻地干部每周三、周六下午体能训练后离队,周四操课前、周日晚饭前归队,保障驻地干部能够享受到应有权益。同时,针对野营驻训时间长的特殊情况,每周末专门安排车辆接送驻地干部轮休。
前不久,这个团在干部季度讲评中,删掉了以往常出现的“××干部为了工作推迟休假”等讲评材料,取而代之的是“××干部休假归队后迅速调整状态跟上进度”等内容。(蔡应东、向旭)